本文说明苏州易助ERP“存货管理”子系统的【成本计价】、“生产成本”子系统的【生产成本计算】。BOM结构如下:
A 的人工分摊权数:1,制费分摊权数:2。
C 的人工分摊权数:2,制费分摊权数:1。
本月 A 工单下了100个,生产入库100台 。
本月 C 工单下了200个,生产入库200个;生产退回20个,重工单20个。
商品信息的“成本计价方式”选择:月加权平均。
期初库存为0,2020年11份总人工成本为¥2000,总制造费用为¥1000
原理:“JSKLPA商品期末库存统计档”、“JSKLPB商品期末分库统计档”数据为空
采购进货:
商品B,数量100 PCS,含税单价¥11.30,未税单价¥10,税前金额¥1000,加税合计¥1130
商品B,数量100 PCS,含税单价¥9.04,未税单价¥8,税前金额¥800,加税合计¥904
商品D,数量200 PCS,含税单价¥3.39,未税单价¥3,税前金额¥600,加税合计¥678
商品E,数量200 PCS,含税单价¥4.52,未税单价¥4,税前金额¥800,加税合计¥904
对于采购入库而言,不管是数量,还是金额,直接根据品号、仓库进行加总(月加权平均),记录到“JSKLOA现有库存量档”:
对于采购入库而言,直接记录到“JSKLNA库存异动明细档”:
工单:
生产半成品C,生产数量200 PCS;
生产成品A,生产数量100 PCS;
生产领料:
生产半成品C的领料:商品D,数量200 PCS;商品E,数量200 PCS
领料单审核后,“JSKLOA现有库存量档”只记数量,不记成本,
“JSKLNA库存异动明细档”只记数量,不记成本,
“成本计价”后,上面2表的内容不变。
生产成品A的领料:商品B,数量100 PCS;商品C,数量100 PCS
……
生产入库:
主件C,数量125 PCS; 子件D,数量125 PCS,子件E,数量125 PCS;
主件C,数量75 PCS; 子件D,数量75 PCS,子件E,数量75 PCS。
生产入库单审核后,“JSKLOA现有库存量档”只记数量,不记成本,
“JSKLNA库存异动明细档”只记数量,不记成本,
主件A,数量100 PCS; 子件B,数量100 PCS,子件C,数量100 PCS
……
生产退回:
主件C,数量20 PCS; 子件D,数量20 PCS,子件E,数量20 PCS;
生产退回审核后,退回到现场仓,“JSKLOA现有库存量档”只记数量,不记成本,
“JSKLNA库存异动明细档”只记数量,不记成本,
重工单:
主件C,数量20 PCS; 子件C,数量20 PCS;(重工单单身为主件,和工单一样,不影响库存)
重工单生产入库(生产入库):
主件C,数量20 PCS。此时选单时,不用选重工单,否则子件负库存,要选工单即可(因为工单还有未做完)。
订单、销货:
商品A,数量100 PCS,含税单价¥56.50,未税单价¥50,税前金额¥5000,加税合计¥5650;
到此为止,可以看出除了采购进货单之外,其他单据在“JSKLOA现有库存量档”、“JSKLNA库存异动明细档”中都是只记录数量,不记录成本:
以上整个流程跑完了:采购 -> 进货 -> 工单 -> 生产领料 -> 生产入库 -> 生产退回 -> 重工单 -> 生产入库 -> 订单 -> 销货
成本计价(存货管理 -> 期末处理 -> 成本计价),可以多次运行不影响。
当一商品当月份有多笔进货而且单价不同时,表示期间不同时间点的单位成本亦有不同,因此须运行此作业让当月份的单位成本维持一致性。
成本计价后,“JSKLPA商品期末库存统计档”、“JSKLPB商品期末分库统计档”产生记录:
B有2笔采购进货,加权平均后,得到单位成本 = (1000+800)/(100+100) = 9;D只有1张进货单,平均成本3;E也只有1张进货单,平均成本4。
A、D、E因为没有期末库存,所以没有成本数据,
C是非采购件,即使有库存,也不会参与成本计价,所以也没有成本数据:
为了验证成本计价所作所为,直接把如下4个表给删掉:
在“JSKLOA现有库存量档”、“JSKLNA库存异动明细档”、“JSKLPA商品期末库存统计档”、“JSKLPB商品期末分库统计档”
DELETE FROM JSKLOA –现有库存量档
DELETE FROM JSKLNA –库存异动明细档
DELETE FROM JSKLPA –商品期末库存统计档
DELETE FROM JSKLPB –商品期末分库统计档
执行【工具 -> 异常排除工具 -> 存货 -> 重新过账-库存明细】,产生“JSKLNA库存异动明细档”:
除了采购进货单,其它单据均无成本数据:
执行【工具 -> 异常排除工具 -> 存货 -> 重计-现有库存量档】,产生“JSKLOA现有库存量档”:
除了采购进货单的税前金额带至“现有库存成本”外,其他单据只管数量:
此时,“JSKLPA商品期末库存统计档”、“JSKLPB商品期末分库统计档”都为空。
再来做成本计价,生成了“JSKLPA商品期末库存统计档”、“JSKLPB商品期末分库统计档”,根据本月采购进货数据:
商品B,数量100 PCS,含税单价¥11.30,未税单价¥10,税前金额¥1000,加税合计¥1130
商品B,数量100 PCS,含税单价¥9.04,未税单价¥8,税前金额¥800,加税合计¥904
商品D,数量200 PCS,含税单价¥3.39,未税单价¥3,税前金额¥600,加税合计¥678
商品E,数量200 PCS,含税单价¥4.52,未税单价¥4,税前金额¥800,加税合计¥904
商品B的单位成本 = (1000+800)/(100+100) = 9,商品D的单位成本 =3,商品E的单位成本 =4。结合期末数量,得出如下结果:
(采购件在成本计价后,都有平均成本。半成品、产成品都没有平均成本。)
如下“JSKLOA现有库存量档”也根据成本计价后的商品平均成本进行了更新:
如下“JSKLNA库存异动明细档”也根据成本计价后的商品平均成本进行了更新(采购进货的单位成本、成本未变;其他单据根据【成本计价】后的数据回写):
(“成本影响码”为T的单据:采购进货单、生产入库单、生产退回单)
生产成本 -> 成本计算 -> 人工制费成本,录入2020年11份总人工成本为¥2000,总制造费用为¥1000;
生产成本 -> 成本计算 -> 生产成本计算,可以重复计算:
生产成本计算后,在“SGMQKA 工单成本档”、“SGMQLA 产品成本档”、“SGMQMA 重工单成本档”中生成记录:
上面表格的数据来自生产入库单、生产退回单,并且按照品号、工单号进行汇总,参见下图,以C为例:
主件C的“本月入库量”=75+125+20 – 20=200;
主件C的材料成本为子件耗用,参考成本计价后的品号单位成本:商品B的单位成本 = (1000+800)/(100+100) = 9,商品D的单位成本 =3,商品E的单位成本 =4,
主件C的“材料成本”= (75+125+20-20)*3+(75+125+20-20)*4=200*(3+4)=1400,
“人工成本、制费计算”:2020年11份总人工成本为¥2000,总制造费用为¥1000
共有2张工单,生产半成品C和生产成品A(A 的人工分摊权数:1,制费分摊权数:2;C 的人工分摊权数:2,制费分摊权数:1)。
人工总入库量:100*1 + 200*2 = 500; 制费总入库量:100*2 + 200*1 = 400
主件A的“人工成本”=100*1/500*2000=400; 主件A的“制费计算”=100*2/400*1000=500
主件C的“人工成本”=200*2/500*2000=1600; 主件C的“制费计算”=200*1/400*1000=500
计算主件A的“材料成本”=?单位成本=?
在生产成本计算之前,首先计算BOM中各子件的低阶码,如下:
报表部分:
— 完 —